处暑有什么风俗习俗(处暑有什么风俗活动)
处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。在处暑这一天,古代中国人有很多风俗习惯,以下介绍几种典型的处暑风俗习俗。
一、吃“处暑饭”
“处暑饭”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饮食习俗。相传,在这一天,百姓们应该吃一种叫“秋膘”的饭菜,这是用糯米、红枣、桂圆等食材做成的一道甜饭。这道菜既健脾开胃又有益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。同时,也象征着秋天的来临,预示着收获的到来。
二、入“秋水”
“秋水”就是指立秋后,江河湖海中的水温开始下降,越来越凉爽的水。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有一种传统,就是有人会在处暑这天去入“秋水”,这是为了祈求清凉消暑,战胜炎热。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祈愿和化解灾难的意义。在一些地方,人们喜欢在入水前先来一场集体热身活动,一起跳健身操、跳秧歌、打太极等等,然后再一起下水。
三、赏荷寻清凉
处暑正值酷暑难耐的时期,人们常常会到花池、荷塘、溪边等地方赏荷寻清凉。这也是一种消暑的方式之一。赏荷在古代中国就很盛行,在唐代,赏荷变成了一种诗词流派,很多的文人雅士都会把荷花写作诗歌的对象。不只是赏荷,赏菊、赏枫等等的活动也同样盛行。人们可以一边赏花,一边感受着秋天的气息。
四、贴“秋膘”
除了吃“秋膘”外,还有一种风俗就是贴“秋膘”。据《太和正音谱》记载,在处暑这一天,人们可以在家门上贴上用红纸剪成的“秋膘”字样,寓意着要在这个季节里多吃一些补身体的食品,为秋冬季节做好身体准备。同时,这也是一种化解鬼怪侵扰的风俗习惯。
处暑这个节气虽然不像春节那样热闹,但是也有自己鲜明的文化底蕴。人们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,可以很好地度过这个酷热难当的季节,迎接秋天的到来。